神道教冷知識:自然崇拜與水土保育
講一下我覺得神道教一個很優秀的點:自然崇拜。後面會提到為什麼我特別覺得這一點很優秀。
圖為熊野那智大社御神體:那智之滝,暱稱飛瀧權現。那智之滝的拜殿設在瀑布最底端,而它是日本第一高低差的瀑布。
在遠古時代,人類還沒學會打獵的時候,會進山裡採食。
開始學會打獵之後,也是往山裡追逐獵物。
山是餵養人類與種種生物的母親,但山也是可怕的。
我臉書上有眾多喜好登山的山友,應該很能懂我的意思。
山的變臉,毫不留情。
給予生命、奪走生命,只在轉瞬之間。
山是餵養人類與種種生物的母親,但山也是可怕的。
我臉書上有眾多喜好登山的山友,應該很能懂我的意思。
山的變臉,毫不留情。
給予生命、奪走生命,只在轉瞬之間。
這也因此造就了人們對山的敬畏與崇拜。崇拜他提供生活所需與遮風避雨,敬畏於他的高聳與不可預測。「山神信仰」油然而生,然後再普及到其他自然現象與自然景物上,譬如上面說的那智瀑布。
不論是山、瀑布、巨石信仰,都有個共通點,他們相信「信仰對象本身就是神體」,或者是「神是從天上降臨在該信仰對象上的」。
舉例來說:
(1) 和歌山熊野那智大社:瀑布是神體
(2) 和歌山新宮神倉神社:巨岩是神體
(3) 京都松尾大社:松尾山上的磐座是松尾大神降臨之地
(4)京都世界遺產上賀茂神社:神山是賀茂大神降臨之地。因為這山有點遠,境內甚至有淨砂堆疊出神山的樣子以供遠眺。
既然這些山呀瀑布呀就是神、神的地方,那你身為信眾,怎麼可以不維護呢?
所以,有些神山是禁止進入的(包含神職人員),莫說開發了。根本連碰都不能碰。
有些神山你可以靠近一點點,例如松尾山,提供登拜,
約莫要三四個小時的樣子,可以去到中途某個地方參拜。但前陣子颱風導致登山道路損毀,社方居然直接決定不修道路了,而是「永遠廢止登拜」。
那智瀑布可以進去,但也是點到為止。
(我個人是沒有進去,還要穿雨衣,太麻煩了,瀑布底下的拜殿仰望瀑布已經十分壯觀,我心滿意足。)
所以,有些神山是禁止進入的(包含神職人員),莫說開發了。根本連碰都不能碰。
有些神山你可以靠近一點點,例如松尾山,提供登拜,
約莫要三四個小時的樣子,可以去到中途某個地方參拜。但前陣子颱風導致登山道路損毀,社方居然直接決定不修道路了,而是「永遠廢止登拜」。
那智瀑布可以進去,但也是點到為止。
(我個人是沒有進去,還要穿雨衣,太麻煩了,瀑布底下的拜殿仰望瀑布已經十分壯觀,我心滿意足。)
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水土保育法嗎?直接封起來不要去打擾。
我想起我有一年去熊野古道,那是一段綿延山中宛若苦行的參拜路。會一起走的多半是歐美客或是老人。大部分的人登山有時會丟一些自然垃圾,果皮等等,認為反正可以分解回歸大地並不算污染,但古道本身真的是十分乾淨,除了山裡該有的落葉,一片屬於人世製造的垃圾都沒有。我想這也是自然崇拜的發酵,在神的領域裡亂丟垃圾是想被雷劈嗎?
台灣應該很早期自然崇拜的風氣也是很興盛的,但是現在只有少數傍山而居的民族了吧。十分可惜。其實自然崇拜拿來操作水土保育,真的再適合不過。
以前消防局還是哪裡推出了一個帶有詭異氛圍的登山廣告,後來因為被抗議,就下架了。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那廣告。
總之,山裡,不是只有紅衣小女孩啦。
留言
張貼留言